服务热线
1、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
专业培训:
对参与档案著录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和著录规则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档案分类、全宗理论、保管期限判定、信息著录规范等方面。例如,让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相关档案著录标准,如《档案著录规则》(DA/T 18 - 1999),使他们熟悉并严格遵守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资质考核:
建立档案着录人员资质认证制度,通过考核来确保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着录操作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从事档案着录工作。
2、信息源核实
原始档案审查:
在着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直接查阅原始档案,以获取第一手信息。对于重要的信息,如档案的形成日期、责任者、题名等,要与档案文件上的原始记录进行比对核实。例如,对于一份公文档案,要仔细查看公文的发文单位(责任者)、发文日期和标题(题名),确保着录信息与原始文件完全一致。
参考其他权威资料:
除了原始档案,还可以参考其他权威信息来源来验证着录信息。比如,对于涉及历史事件的档案,可以查阅相关的史书、年鉴等资料来核实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相关人物等信息;对于公司档案,可以参考公司的内部文件、会议记录等来确认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着录流程规范与监督
制定标准化流程:
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着录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责任。例如,规定先进行档案的基本信息录入,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等,再进行内容摘要编写和实体、数字化信息着录;每个环节完成后都要有相应的检查步骤。
过程监督与检查:
设立监督岗位或由主管人员对着录过程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可以采取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着录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监督。例如,主管人员可以每天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已着录档案进行检查,对于重要档案或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如保管期限的判定)进行重点检查。
4、数据校验与审核机制
逻辑校验:
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著录数据进行逻辑校验。例如,检查日期格式是否正确(如是否符合“YYYYMMDD” 的格式要求)、保管期限和密级的代码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关联信息是否相互匹配(如相关案卷号是否真实存在)等。通过程序自动检测可以快速发现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
多级审核制度:
建立多级审核制度,如初审、复审和终审。初审由着录人员自己检查,确保信息录入无误;复审可以由同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从不同角度审查着录信息;终审则由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领导负责,对档案着录信息进行最终把关。每一级审核都要签字确认,明确责任。
5、数据更新与维护
定期复查:
定期对已着录的档案信息进行复查,因为随着档案研究的深入、新档案的发现或者档案相关业务的变化,可能会发现之前着录信息的不准确之处。例如,每年对一定比例的档案进行复查,重点复查那些经常被利用或者涉及重要业务的档案。
及时更新:
一旦发现着录信息有误,要及时进行更新和修改。同时,记录信息更新的时间、原因和操作人员,形成信息更新日志,方便日后查阅和追溯。